精神病人思维广

想得太多,读得太少

文艺地奸尸

2020 年 5 月 14 日

跟大家讲个笑话。

……昨天某群里的绅士们突然间猝不及防地扯到了奸尸的话题😳。

“……这更恶心的在于奸尸吧”

我旋即表示讨厌的是“奸”,而不是“尸”:
<“本能地反感一切非自愿行为[NosePick]”
<“自己的老婆死了,搞搞尸体我觉得也可以挺文艺的[Smirk]”

“你觉得正常人会在老婆/老公死了以后趁热来一发吗?你这个完全成了丧失暴龙兽了”

<“我不会写成趁热来一发,我会写成尸体都凉透了。”
<“比如设定上,深爱的人,生前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啪啪啪——例如啪了后地球或者宇宙就会原地爆炸什么的。这时候其他人为了消除隐患,还强行弄死了其中的一个之类的。死后尸体都凉透了,忍了一辈子,终于可以啪了。这种冷感的情境下啪个尸体好像还更能衬托出爱。”

“[Doge]滚你吗的”

<“注重的是表达的情感吧,尸体只是个载体。”
<“不要那么黄[Smirk]。文学就是这样吧。”

.
.(略去一大段(不能见人的)内容)
.

< “我刚才只是举了个例子。干尸体也可以写成比较优雅和文艺的。”
<“关键是把性看成爱的延伸,性爱结合就行了。不要总想着性爱分离式地奸来奸去[Doge]。”
.
.(略去一大段(不能见人的)内容)
.

竞技体育

2020 年 2 月 29 日
竞技体育到底有何意义呢?我是说,在“肉体形态是人”这个前提下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到底有什么意义呢?高不过电梯,快不过飞机……似乎只剩下追求和超越自身极限的精神罢了——但我对这种精神也没什么感觉,毕竟地球上某个人能用 10 秒还是 9 秒跑完 100 米这种事与我真的是没有半毛钱关系……

待着、呆着

2020年2月27日

Eureka!我突然有了新的理解。

或许“在家呆着“就是贴近“呆”的本意呢:在家呆着,无所事事 😂。

而“待”就是“等待“的意思:“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在此待着不要走动”。

所以没有“无所事事“等意思就不用“呆”了——但其实也不需要用“待”:昨天在家码代码。

顺便还想到了“亿万富翁“等“智障”词汇。过去用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我都能理解,现在的这个“亿万富翁“是他妈有多少钱?一定不是因为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2020 年 2 月 24 日

无意中想到了一个傻逼问题:“保大人还是保小孩?”。

我个人是不太明白为何要保小孩的。

从生物学和群体繁衍角度来说,一个大人可以生很多个小孩,所以用一个还不知道以后是否可以繁衍后代的“东西”来交换一个已知可持续繁衍的“东西”,显然是不明智的。

从感情的角度来说,肚子里的孩子尚且与其他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感情。特别是对男人来说,即便是自己的小孩也并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孕育过程,在我看来男方“自己的”小孩跟领养的或者“捡来的”并没有太大区别。唯一的例外或许是女方,女方可能觉得自己孕育了一个生命,因此有一些特殊的感情。没查证,但我总觉得这种感情也有可能只是自我感动,觉得自己伟大?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生下来便没有母亲真的幸福吗?

综上,百害而无一益。

越吃越喜欢吃

2020 年 2 月 20 日

最近对“不是越喜欢吃越吃,而是越吃越喜欢吃”更认同了。

听音乐也是一样的吧,“不是越喜欢越听,而是越听越喜欢”——只要乐曲本身不那么差的话。之所以说这句话,不外乎很多以前“完全听不懂”的古典乐,听了个十几遍后也觉得特别有韵味和好听了。我个人对此的猜测是不同的古典乐的“模式”相差太大,或者说是与我们日常听的流行音乐的模式相差太大,所以需要时间去发现它们的美——反观流行乐的话,其实很多模式都差不多的,不是吗?比如假设副歌是 C,主歌是 A B 的话,就有 AC BC C 或者 C AC BC 这种模式。比如日本流行乐,和弦进行大体也就是“卡农进行”,“小室进行”,“王道进行”。(中国乐坛的话,听说大概是 4536251?)(说起来,我好像在这一篇里提过?)

比如 30 年大毒瘤的小室进行,里面就有《残酷な天使のテーゼ》、《千本桜》、《Summer》、《夏影》等,还有中島美嘉、米津玄師、AKB48 等一票团体的歌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069720?p=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2468935

(嗯,本人不懂音乐👋)

(小声逼逼:或许和女生相处也是一样的吧,不排斥的话可能会“越相处越喜欢”。)

接受他人的好意

2020 年 1 月 27 日

近年来不断感觉到自己是个很难接受他人的好意的人——如“应邀去旅行”或者“享受机场接送服务”这种。最近觉得这或许和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

两个因素:一是亲戚给的压岁钱也不让拿、熟人给的糖果也不让拿……或许就是这些事情的积累,久而久之让自己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好意。但这更可怕的是也很难给予别人什么:没得到过,又怎么会去给予呢?换句话说,不经历“人人为我”,怎么可能做到“我为人人”——孩童可是一张白纸。二是生活本身也基本是在不富足、无盈余的状态;自己吃不饱的时候似乎挺难去分享的。

音乐

躺着听歌……

呀,已经许久没有(像今天这样)躺着专心听歌听曲了。仔细想想,这音乐库其实是流淌了十几年的记忆长河,歌曲是碎片,音符是瞬间,平静时汇成涓涓细流,跃动时便波涛汹涌。这些歌曲承载着故事,或以歌词,或以韵律;故事或为现实的,或为虚构的,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

🤔 音乐因何而创作,又为何被收藏。

纵观全貌与陷入细节

躺在床上发呆时意识到现在人似乎很少有时间发呆,嘛,大便时也要拿着手机,可能有时还拖着充电宝……

说到大便这事,想起来小时候我都是盯着地面和天花板看的:这五个(脏)点能连成一张脸,那两条纹路能组成一条河……这或许是说明我小时候就容易陷入细节(且自己意淫)而忽略全貌?

扫过一页文章,总是能先看到几个小错;观过一部影片,总是回想起一些新颖或感人的桥段——但是它讲了个什么故事来着?

放松的时刻

(2018年 4月 29 日,于去广岛的飞机中)

最放松的时间居然是在旅途中,飞机上。
可能是因为有正当的理由去“浪费”这段时间吧。
切断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静静地听着音乐,谁也无法打扰,更不用为此负责。

虽然不知道能不能活着下来,但一旦落地后,便会是一段新的人生: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隐藏于人流中,不认识一个人。
这么一说还有种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觉。

研究内容像傻逼一样,根本没什么用。
即便可以永远地骗过别人,也骗不过此刻的自己。

文章被加密啦。Here's something encrypted.
阅读全文 »

最近(在飞机上)浅浅地了解了祁克果(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的思想,感觉说是目前为止最为绝望和悲观的也不为过;但其对我个人来说,同时也很温暖。所以打算摘录一些话语,权当复习。

重要的真理是属于个人的

在绝望之前,还是先说说令人感到温暖的地方吧,不然也太劝退了。

祁克果认为浪漫主义者的理想主义与黑格尔的“历史观”都抹煞了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所应负的责任。……祁克果认为,与其找寻那唯一的真理,不如去找寻那些对个人生命具有意义的真理。……真正重要的真理都是属于个人的。只有这些真理“对我而言是真的”。

八加四等于十二,这是我们绝对可以确定的。这是笛卡尔以来每位哲学家都谈到的那种“可以推算的真理”。可是我们会把它放在每天的祈祷文中吗?我们躺着时会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而不去想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吗?绝不是的。那样的真理也许“客观”,也许“具有普遍性”,但对于每个人的存在却完全无关紧要。”

可能是过于认同,我觉得我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若有,可能也就是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注意这里不是说“真理是属于个人的”,前面又限定词“真正重要的真理”。

……因为重要的并不是基督教是否真实,而是对你而言,它是否真实。中世纪的一句格言“我信,因为荒谬”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正因为它是非理性的,所以我才相信。如果基督教所诉求的是我们的理性,而不是我们的另外一面,那它就不叫做信仰了。

现代都市社会中的个人已经成为“大众”了,而这些大众或群众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喜欢说一些含糊不确定的话语。他的意思就是每一个人所‘想’、所‘相信’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而没有人真正对这些东西有深刻的感受。

“我信,因为荒谬”,这里的“信”是指信仰层面的相信。我认为世界上很多事物无关乎对错,只关乎信仰。真能认识到这一点的话,应该也不会有那么多无意义的争端了——但通常至少有一方是认识不到的,而要一味地委屈认识到的一方去妥协没有认识到一方,也是不现实的。我猜测或许这也是祁克果逐渐讨厌世人的原因。

后来祁克果逐渐也厌弃世人、耻笑世人,并因此而逐渐成为后来易卜生所描述的‘人民公敌’。”

生命的三个阶段

即“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想看“骆驼、狮子和婴儿”的请出门左拐。

祁克果认为生命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他本人所用的名词是“阶段”。他把它们称为“美感阶段”、“道德阶段”和“宗教阶段”。他用“阶段”这个名词是为了要强调人可能会生活在一个较低的阶段,然后突然跃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许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同样的阶段。

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只是为了现在而活,因此他会抓住每个享乐的机会。只要是美的、令人满足的、令人愉快的,就是好的。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对他而言,凡是令人厌烦的,就是不好的。典型的浪漫主义者也就是典型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一个从美感的角度来看待现实,或自己的艺术,或他所信仰的哲学的人,就是活在美感阶段里。他们也可能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待痛苦或悲伤,但这只是虚荣心作祟罢了。

……一个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很容易有焦虑或恐怖和空虚的感受。但果真这样,他就有救了。祁克果认为,害怕几乎是有正面意义的。它表示这个人正处于“存在的状态中”,可以跃升到更高阶段。可是你要不就晋升到较高的阶段,要不就停留原地。如果你不采取行动,而只是在即将跃升的边缘徘徊是没有用的。这是个两者只能择其一的情况,而且没有人能够帮你做这件事,这是你自己的抉择。

……道德阶段的特色就是对生命抱持认真的态度,并且始终一贯地作一些符合道德的抉择。这种态度有点像是康德的责任道德观,就是人应该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祁克果和康德一样注重人的性情。他认为,重要的不是你认为何者是、何者非,而是你开始在意事情的是非对错。相反的,活在美感阶段的人则只注重一件事是否有趣。

祁克果从不认为道德阶段是很圆满的。即使是一个敬业尽责的人,如果一直彻底地过着这种生活,最后也会厌倦的。许多人到了年长之后开始有这种厌倦的感受。有些人就因此重新回到美感阶段的生活方式。可是也有人进一步跃升到宗教阶段。他们一步就跳进信仰那“七万吋的深渊里”。他们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确实能明显地感受到这三种不同的“形式”,且在其间反复横跳——但我不想称其为阶段,因为于个人自身而非整个社会而言,我并不认为宗教阶段高于道德阶段,甚至不认为道德阶段高于美感阶段。

先说美感阶段。美感阶段也就是大部分人所谓的“活在当下”吧,可能是没有节制的放任不管的消极的那种。文中也提到了,“这样的人完全活在感官的世界中,是他自己的欲望与情绪的奴隶。”,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度的问题。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在现在这个资本主义社会,是有个恶性循环在培养美感阶段的人类的:被剥削和压榨的 996 奋斗逼经常活得很累,这通常会导致意志力降低,回家后便只想着或者只能去娱乐——毕竟“我都那么‘努力’了”;而且这通常还伴随着大吃大喝、疯狂购物、手抖课金、嫖娼等,结果就更没有时间、精力、财力去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这恰恰正是剥削者喜欢的事:一种可持续的压榨。所以他们才鼓励修福报。

再说道德阶段。“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其实并不会很累——如果周围的人也是如此的“努力依循道德法则而生活”。但这个前提本身就是不可能的,至少我认为在当下是不可能的——毕竟我下飞机后就总能碰到“丢了钱包的外地人问我有钱吗,ATM 取出来也行,微信转账也行”。所以目前只能是活在一些不道德的人当中,每天看着傻逼行贱,心自然是很累的。倘若不累的话,想必已经达到佛陀或者耶稣这种神话人物的境界了吧。

这里又想说一句题外话,我们口中的道德,我认为其一般仅仅代表着某个文化中的大部分人的意识形态或者说评判事物的标准。两级的人,不说做的事吧,其思想常常是不道德甚至大逆不道的。但我认为这如果这不伤害到别人,通常也并没有什么错。最近在看罗翔的刑法课堂,那就举个刑法的例子吧。中国的法律认为 3 个人(及以上)在一起性交就是“聚众淫乱”。那聚众淫乱道德吗?一般认为法律是底线,所以触犯法律的都是不道德的,所以简单地推出聚众淫乱不道德。但我个人认为 3 个人(及以上)都没意见的话,低调行事,那就是无所谓,毕竟,人家怎么活我们管得着吗?且低调行事也不会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其实我猜测,法律定这个罪,或多或少也可能是在保护普通人的利益吧,至少实际效果上是保护了,就像一夫一妻制。

最后说宗教阶段。在道德阶段活累了,确实会“横跳”进“美感阶段”或者“宗教阶段”。祁克果的“选择信仰,而不选择美感的愉悦和理性所要求的责任”以及“虽然跳进上帝张开的双臂也许是一件很令人害怕的事,但这却是得到救赎唯一的途径”于我个人而言,其实仍然是一种悲观或者说别无选择的救赎。我选择宗教信仰,其实是实属无奈,因为既不想回到美感的纵欲,也不想终身活在“道德的阴影中”。而原文的“令人害怕”和“唯一途径”就已经显得很悲观和别无选择了,不是吗?

绝望阶段

最后再看看维基百科中对祁克果的一些解读。这一块就只剩下真正的绝望了。

祁克果其著作《致死的疾病》中,认为绝望是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自我或固执于现状的自我、最终“失去自我”,认为这也就是基督教所讲的原罪。绝望的人不一定知道自己绝望、也不一定感到痛苦。最低层次的绝望在无知的人,一心只知世俗物事;这类人没有自我意识,不认识自我的永恒性,更不知道自己陷于绝望。另一些人意识到自己为渴望得到某些世俗物事而绝望,但仍没有自我永恒性的意识。另一些人开始意识到自我、永恒性,也意识到自己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的软弱,为此他们也就不愿接受这个自己,结果陷入另一种绝望。再进一步,一些人决定接受软弱,听天由命,承认自己的永恒性。进而,他们要愿意接受当前的这个自己。他们可能选择靠着“信仰的飞跃”重获希望,脱离绝望;可是他们也可能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中。

于是,人在不同存在层次也就有不同的绝望。感性的人为世俗物事而绝望,理性的人也就为拒绝自我或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而绝望。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选择信仰也就是实现自我的唯一法门。

还真是把绝望刷在公频上通篇的绝望。

其实我觉得这里的思想与上面的“三个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且更为悲观,即活在每种形式的人都有自己的绝望——如美感阶段的空虚、道德阶段的厌倦——因此会想要救赎。

但这里更重要的是如何与“不想要的自我或固执于现状的自我”达成和解。祁克果认为,“信仰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be free(注 1)。不知道是怎样的人生经历给了他这样一个“如此绝望的脱离绝望的方式”,我感觉祁克果本人正是他口中的“选择视绝望为最终真理,将自己置于永恒的绝望”的人。

突然有种物哀的味道——如果不是真的绝望,谁又会去思考救赎呢?

注 1:There is only one way to be free 既是“脱离绝望的唯一方式”的字面翻译,也是《A Perfect Indian》中的最后一句歌词。这音乐当配菜还挺好的,可以听听。顺带一提,这位女歌手唱这首歌时基本是个光头形象,剩下的自己想吧。

处理完家电、扔了十几袋 45 L 的垃圾后,就这样左手推着右手拉着前胸挂着后背背着(行李)匆忙地离开了生活了 3 年多的地方——本想说这辈子应该连路过都不会路过了,但仔细想想,其实大多数生活过的地方都是这样的吧。

南行德的最后一个落日
alt 南行德的最后一个落日

本打算在南行德处理完垃圾后回“粉红宿舍”睡个好觉然后第二天再去等着查房还钥匙的,但垃圾的量实在太大根本处理不完。还好中途目标明确,优先处理了粗大垃圾。之后跟时间赛跑,赶了个接近末班车的车次。结果就是 6 小时候后又在车上了,两天睡了不到十个小时 wtf 😳。(累的同时感觉自己一个人老厉害了,仿佛回到了 4 年前。)

这时间点,要是在中国就没地铁咯
alt 末班车

“杳无人烟”的月台
alt 末班车的站台

一坨行李
alt 一坨行李

顺便,我一个千叶的种地乡下人,进京一趟真的不容易,就“顺路”考察了一下这边的防灾模式。首先,这边的法律是没有能限制公民移动的条例的,所以无法禁足,东京封城的本质也就是“劝您行行好”。所以东京都政府一开始的措施是建议关闭人多的非必要的封闭室内场所,如咖啡店、茶馆、图书馆。我去的那一间综合商场,里面的大部分店铺也是关闭的,只有稀疏的店铺开着,如手机维修点;且需要跟里面的店铺预约后才能进入。商场的电梯也重新编程了,比如设置成自动往返 1 楼和 7 楼的模式,不需要用手按——实在不行也有人帮你按——顺带一提,电梯前的向导小姐姐还挺漂亮的。邮局等地方也实行了限流,办业务需要在邮局外面稀疏地站着等着,而不是坐在里面。且窗口设置了隔离塑料,超市和便利店等地方也是这样。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乱用,东京的病例增长还是压不下去。于是我刚搬来的这一天,东京都宣布提高“自肃”强度,措施如取“禁止停车”🤔,还挺机智的,“出门就去近的超市买东西吧,憋虾🐔吧开车出去浪了”。

淡路町地铁口
alt 淡路町地铁口

某商场,电梯旁
alt 某商场,电梯旁

某商场,7F 一隅
alt 某商场,7F 一隅

顺便告诫各位泡沫型肥皂一天不能用太多次,用完后手会脱脂,如果不想像图中那样的话(没了油脂干粗活容易出血)。

被去脂的手指
alt 被去脂的手指


(这游戏的剧情还真不赖(滑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