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思维广

想得太多,读得太少

处理完家电、扔了十几袋 45 L 的垃圾后,就这样左手推着右手拉着前胸挂着后背背着(行李)匆忙地离开了生活了 3 年多的地方——本想说这辈子应该连路过都不会路过了,但仔细想想,其实大多数生活过的地方都是这样的吧。

南行德的最后一个落日
alt 南行德的最后一个落日

本打算在南行德处理完垃圾后回“粉红宿舍”睡个好觉然后第二天再去等着查房还钥匙的,但垃圾的量实在太大根本处理不完。还好中途目标明确,优先处理了粗大垃圾。之后跟时间赛跑,赶了个接近末班车的车次。结果就是 6 小时候后又在车上了,两天睡了不到十个小时 wtf 😳。(累的同时感觉自己一个人老厉害了,仿佛回到了 4 年前。)

这时间点,要是在中国就没地铁咯
alt 末班车

“杳无人烟”的月台
alt 末班车的站台

一坨行李
alt 一坨行李

顺便,我一个千叶的种地乡下人,进京一趟真的不容易,就“顺路”考察了一下这边的防灾模式。首先,这边的法律是没有能限制公民移动的条例的,所以无法禁足,东京封城的本质也就是“劝您行行好”。所以东京都政府一开始的措施是建议关闭人多的非必要的封闭室内场所,如咖啡店、茶馆、图书馆。我去的那一间综合商场,里面的大部分店铺也是关闭的,只有稀疏的店铺开着,如手机维修点;且需要跟里面的店铺预约后才能进入。商场的电梯也重新编程了,比如设置成自动往返 1 楼和 7 楼的模式,不需要用手按——实在不行也有人帮你按——顺带一提,电梯前的向导小姐姐还挺漂亮的。邮局等地方也实行了限流,办业务需要在邮局外面稀疏地站着等着,而不是坐在里面。且窗口设置了隔离塑料,超市和便利店等地方也是这样。然而这并没有什么乱用,东京的病例增长还是压不下去。于是我刚搬来的这一天,东京都宣布提高“自肃”强度,措施如取“禁止停车”🤔,还挺机智的,“出门就去近的超市买东西吧,憋虾🐔吧开车出去浪了”。

淡路町地铁口
alt 淡路町地铁口

某商场,电梯旁
alt 某商场,电梯旁

某商场,7F 一隅
alt 某商场,7F 一隅

顺便告诫各位泡沫型肥皂一天不能用太多次,用完后手会脱脂,如果不想像图中那样的话(没了油脂干粗活容易出血)。

被去脂的手指
alt 被去脂的手指


(这游戏的剧情还真不赖(滑稽))

AI 夸夸器

最近突然火起来了一坨夸夸群😳。那么,是不是可以省去人工的烦恼,用 AI 做一个赞美富婆夸夸生成器。

除了夸人,还可以拓展一下,让其兼职诗词鉴赏呀、图片和镜头赏析赏析等等。

每个人格各自爱上一个不同的人

有没有如下设定的小说、电影、动画之类的:女主或者男主是多重人格,而每个人格都喜欢(爱)一个不同的人……大概可以写不同的人格间相互竞争甚至泯灭其他人格,又或者达成和解与一致?

TAI构想

  • Rule-based plus neutral network based learning and acting

  • Allow an AI itself to add new rules.

  • The rule could be somehow sorted or clustered by tags, which allows it to efficiently apply (calculate with) only relaxant rules.

  • rules have weight. set a threshold, rules whose calculation results (impact) exceeds the threshold take effect (contribute to the final action)

  • update rules and weight of rules after decision and learning.

  • why not genetic algorithms?
    (If we wish an AI) to be like a human, the AI must have physical bodies and sensors like human (from a fiction.)

  • AI may create their new languages when studying human languages. Perhaps I need to learn how to talk with them.

  • 在对方可能不熟悉的語彙中,以超連結明示背景資訊。

聊天机器人需要有自己的人格。才能回答很多问题。也是一致性吧。

以下摘自《艾比斯之梦》

人類擁有的各種本能也被建模、載入核心,諸如想要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的欲望(自我保存本能)、想要打勝仗的欲望(戰鬥本能)、想要理解無法理解的事(求知欲)、想要保護幼小的欲望(母性本能、父性本能)等。不過,無法給予種族維持本能。人們認為假如AI受到想留下自己的子孫這種欲望驅使,無限制地複製自己的話,事情會一發不可收拾。

最麻煩的是該不該將性慾載入核心這個爭論。身為開發者的雷龍伯格和野中一開始認為,性慾是讓AI理解「愛」所不可或缺的。因為「想要抱緊心愛的人」這個想法,顯然和性慾密不可分。但是那麼一來,必然要給機器人性別,這意謂著必須在機體植入生殖器官。他們的研究一成為話題,網路上立刻充斥「擺動金屬陽具的機器人」的想像圖和下流的玩笑話,受到基督教基本教義派團體和女權團體的強烈抨擊。兩人對這場騷動感到厭煩,最後決定不載入性慾。

但相對地,給予了核心虛擬的性別,載入「想看異性的機體」、「想接近異性的機體」、「想討異性喜歡」等欲望。雷龍伯格他們解釋這些本能是為了填補被刪除的性慾。愛是一種想要守護對方、待在對方身旁,帶給對方幸福的感情,未必需要性關係。

如此一來,產生了「那不是眞正的愛」這種反駁,但是雷龍伯格他們希望避免陷入「眞正的愛是什麼」這個麻煩的爭論,極力主張AI的感情不必和人類的完全一樣。植入核心的機器人會像人類一樣反應,但機器人是否眞的擁有和人類一樣的感情,則是一個無法判定的問題。因此,「擁有和人類一模一樣的感情的機器人」這個目標是個幻想(我無法斷定自己的虛擬機體快被破壞時感到的不快,是否和人類感覺到的『可怕』一樣。我只能沒把握地推測,大概是因為人類在這種情況下會感到『可怕』,所以我也稱這種感覺為『可怕』。我無法提取人類的感情,和AI的感情作比較)。

本能的參數能夠以初期設定改變。一旦本能太強,機器人就會發生框架問題而不能動彈。舉例來說,如果自我保存本能太強,機器人就會害怕微不足道的危險,而無法採取任何行動。當然,本能太弱就不會到達技術突破的階段。許多研究者經過一再的實驗,結果發現AI要到達技術突破的階段,不可或缺的是自我保存本能,其他本能不怎麼强也無所謂。

擁有推論引擎的TAI,也是理想的翻譯軟體。不會像二十世紀的翻譯軟體一樣,把「She issafe」譯成「她是保險櫃」,或者把「put money in thebank」譯成「把錢放在河堤裡」。因為我知道女人不是保險櫃,而錢不是放在河堤裡。

2018 年 10 月 3 日

过日子的要求、性的要求,是远远小于情感的要求的。

“有对象了吗?”——三姑六婆乃至双亲的探问、追问与逼问俨然已经成为 25+ 岁的“高龄”男女,尤其为女者,过节不愿意回家、回家不愿意吃大桌饭、吃饭不愿意说话的重要原因。

他们真的是想问你有对象了吗?我觉得不是,其实他们是想问你什么时候结婚。
他们果真是想问你什么时候结婚吗?我觉得不是,其实他们是想问你什么时候生孩子。
他们仅仅是想问你什么时候生孩子吗?我觉得不全是,其实他们是想抱子女产出的孙子——对,大部分时候还真就是抱孙子,还真就是有这种偏向。

杠精上线了。

所以按依赖关系来看,应当有如下的罪恶链:
? <— 恋爱 <— 结婚 <— 生孩子 <— 父母抱子女产出的孙子

然而对我来说,在现代社会,上面这条链的每一环都可以是独立的。

结婚需要恋爱吗?好像不是。毕竟上古时代的婚姻大概就是在黄昏的时候——又叫昏姻——给其他氏族的女性抢过来当奴隶使。除此之外,还有和婚、指腹为婚等多种形式。我国(盲猜,几乎所有国家)的宪法也没规定婚姻前需要恋爱。

生孩子需要结婚吗?你说呢?

父母抱子女产出的孙子便需要自己生孩子吗?好像不是,代孕以及试管婴儿也是存在的。所以怀孕这一表征、过程不是必须的。既然怀孕这一表征可以不出现,那我觉得领养这条路也未尝不可,骗呗。

回到最初的两个问题,1 倘若不是为了结婚,我还为什么要恋爱?2 恋爱本身依赖什么?

1
2
3
? <--- 恋爱 <--- 结婚 <--- 生孩子 <--- 父母抱子女产出的孙子  
|--性需求
|--情感需求

并非所有人都只会去爱自己产出的孩子,至少历史上人类以社群的方式生存的时候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

婚姻是什么?
家庭是什么?家庭的功能?
婚姻后便有家庭?

当代人,结婚是为了什么?

日期:2013 年 11 月 7 日

有时候不禁会想,个体性和社会性,到底哪个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大二之前,我是个好学生,更是个好公民。我曾深信不疑,反正无论什么,照搬高等教育教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的教科书上的就是了。人类凭借其智力,发展了日益庞杂与完善的社会体系。“团结就是力量”,人类抱作一团,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者。

我们自幼接受同样的教育,直到大学毕业,或许还得到研究生或者博士生毕业。有一群人会警告我们说,“上学是幸福的,要知道中国还有很多孩子无法得到教育”。然而教育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切实的东西呢,大多数人似乎只是更好地成为了社会之巨大机器的一个齿轮或者润滑剂。其社会性有了质的提高的同时其个体性却是越发微弱,直至消失殆尽。社会性的一个好例子就是少数服从多数:做出的决定,出口的话语,都要让一个集合中的大多数元素满意。似乎也由此产生或者说定义了是非、善恶。“一个行为是善的当且仅当它使得集合中的大多数元素满意;一个行为是恶的,当且仅当他使得集合中的大多数元素感到厌恶。”……社会活动一直都是在投票中进行,教科书中的文章想必也是由投票决定的吧,该对哪个年龄段的人施以什么样的诱导,以及预计的收益。

人若能发现自己属于主流,或者是多数的一方,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他的大部分行为是善的、对的,是被大多数元素支持的。或者可以这么说,他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由大多数元素的行为线性表示出。他并无独特之处,他的一切观点,他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由其他元素进行线性组合而得到。他同大多数元素一样,生活在一个超级圈中,延伸至一个超平面。也因他无特别之处,他却正是多数元素所需要的。因为这个超平面是多数元素维持的,他们是平面的一组基,也是评价和组合成其他“多数元素”的必备品。单独的一个元素,伴随着生老病死或是参与运算,总该是会消失的。这时候就需要并无特别之处的人去接手,一切都是使得这个平面得以维持,而不至于漂移到其他空间。

因此一个人若是不能被其他人所代替,其是何等的可悲。他是一个 outlier,世界上没有人会同意他的观点,没有人会尊重他的行为。尽管他和别人只有那么一点的不同,但他就是不能惬意地生活在那个超平面中。多数元素对他所做的,除了研究,绞杀外,最仁慈的也莫过于给他一个圈子,不准他随意进出其中。然而现阶段,多数元素最应该做的,不过也是他们最不可能做的,便是重组这个平面,让 outlier 参与组成新的基。虽然这么做,可以使得这个超平面更加的广阔,也能使得很多 outlier 成为多数的一方,但这种事情,最多也就是在梦中做做罢了,没有基元素敢这么做的,因为他们生怕自己也变成 outlier。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