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思维广

想得太多,读得太少

日期:2013 年 3 月 12 日

关于考试与成绩的衡量标准——公平

随便想了点……
成绩按考试的排名顺次给,或者排名按成绩来,在文科理科工科(以下简称普通课程)上这似乎无可厚非。
那么体育课呢?是应该按成绩给,还是按进步程度给呢?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应该按进步给吧……?所以衡量成绩的标准其实牵扯到不少问题。

考虑以下因素:

  1. 教学目的。体育课和文化课都是让大家掌握某一项技能。
  2. 个体初始能力值。对于某一门普通课程,大多数人都是 0。
  3. 兴趣与主动性。普通课程,大部分其实是被动去上,不是自己选的。而体育课,大部分是自己主动选的。
  4. 上课目的,普通课程,大部分时候(非覆盖成绩时)都是“为文凭而战” 。体育课,有人是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某一种运动,或者是(因为热爱而)增加自己玩某一项运动的时间;但也有少数人是拿自己长处去刷成绩——我没有说“为文凭而战“,是因为这课程虽然必修,但有选择余地,可以尽量挑自己喜欢的。
  5. “进步程度“是个相对标准,怎么衡量也是个问题,而且为了拉开”进步程度“,可以用的手段也比”取得(掌握的)绝对程度“多很多
  6. 普通课程似乎是可以短期提高的,多花点时间,总归有点效果。而体育这玩意,有的还属于技艺范畴……不说能不能练成,大学参们打算砸多少有限的人生在无限的体育事业上?

大家在同一个学校,本质上在普通课程上的学力是差不多的。所以普通课程按绝对程度——考试分数决定,这似乎无可非议。综合以上的前 5 点,各种意义上,总不会有人觉得应该是按进步程度给的。

但是体育好像就不是那回事了。

  1. 在同一个学校,大家身体素质差别还是很大的,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2. 是对 1 的扩充:男生和女生的运动水准也不一样,那怎么办呢,对男女按比例,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分开确定成绩?
  3. 按兴趣选择的人和来刷成绩的人混在一起,着实让人蛋疼。这里面按兴趣选择又分为“来学习的”,以及“来增加活动时间的”两种类型,更难。
  4. (以下是老师视点)我怎么会知道你相对进步程度是多大……还要在第一节课先给你做个测试?我怎么知道你第一节课的测试有没有放水作假?怎么测试,难道还跟最后测试一样?让你练一学期,除了测试内容其他啥也不会?
  5. 按相对进步程度给,玩得好的“职业哥”肯定要开骂了,而且有理有据……
  6. ……

想来想去,按绝对成绩还是比较合理的……不说公平,至少不那么麻烦!我相信“一般体育老师”不会如此蛋疼地浪费自己的人生,确定了以上几点,然后用相对成绩最后还被干的。不过,“文艺体育老师”(这是什么鬼东西)就不知道了🤔……

日期:2013 年 1 月 24 日

《Fate/Zero》 解决了 “死 200 还是死 300 ”的人口问题 以及 “怎样做一个好国王”……

《魔法少女小圆》 探讨了“食物链”以及“杀猪需不需要和猪商量”的问题……

《回转企鹅罐》研究了“人类社会基本组成单位的构成”的问题以及“企鹅罐的真实形态”……

《罪恶王冠》也探究了“怎样做一个好国王”,同时宣称“一个特定的人重要性堪比整个世界除她(他)之外的总和”;这点和 FZ 中切嗣的思想有明显的冲突……

《妖精的旋律》(不是尾巴) 告诉我们“人啊,自作孽不可活……”并“再次强调了物种不同不可恋爱……”

《沙耶之歌》论证了“因五官才造就了‘吃屎和吃米饭的差别’”以及“屎和米饭哪个干净”的问题……(似乎有点言重了,算不上屎吧……)

《EVA》据说是劝少年脱宅的入宅作品,似乎最近还有男男 CPCPCPCP…… (少年创造奇迹?)

《Air》《Kanon》《CLANNAD》《Angel Beats》分别讲述了“人和乌鸦”,“人和狐狸”,“人和‘幽魂’”,“人和天使”的佳话……(额,人和家人吧)

《Ever 17》 则描写了一个正常男大学生是怎么同时和 AI,cure 病患者,学生妹,穿越时空的少女乱来的……算上 R11 还有和精神病患者(DID)以及穿越时空的少年瞎搞……

日期:2013 年 1 月 23 日

或许尼采说的是对的呢,20 岁开始,人变成了狮子,开始否定并重新评估一切价值。初中买了一本尼采的书,当时反正是没看懂,也就没怎么看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装 B,就只是单纯的中二病吧……也难怪西区图书馆“马列毛邓三、哲学”里面好多尼采的书。或许前面那个双引号里面的顿号不是打印错误呢……

我好像从 2011 年末就间断地有自己的看法了。说穿了,我对现有体系意见很大啊,哪来那么多理所当然的事情,哪来那么多广为接受的既成的价值观……
今天随便翻了点北影某“研究分部”出的书,说啥 anime 中的 lolicon complex 起源于 1995 年的 EVA 中的凌波丽……跟下面的正太控、耽美(这英语单词我实在不会,也不想查了)等一并列入了畸形的爱情一类么……

不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就单单归结为畸形……我对此表示很是不满。

耽美不提了,不满的人可以去问问奥巴马怎么看,5% 的同性恋么,男同的话估计就是 2.5% 左右了…

关于年龄,好像也没有任何法律规定恋爱双方年龄差值的绝对值要小于多少吧?就算法律再不合理地规定了近亲不能结婚,它还是没规定年龄方差超过多少不能结婚啊。哼,何等荒谬……
人不是高等生物吗,不是自诩不受控于兽欲的来着。那不就应了那句老话咯,“身高不是 xx,年龄不是 xx,生死不是 xx,物种不是 xx,……”其中 xx 可以填写“差距,问题“等之类的词语。
是吧,所以年龄根本不是问题的。(话说回来,爱情究竟是啥,因何而生,暂时就不讨论了。)

很多时候,虽不是遗传,但我们还是沉默地被动地接受了一些社会上普遍的思想或者价值观,而从未认真思考过它们的合理性。可能我们并不是没有能力思考,而只是被生活压住了,不愿去想。


这里我再说一下我对食物链的看法。
我不明白为何那么多科学家说“吃和人相差越远的东西越好“,可能是我们的立场不同。

吃离我们远的东西好处我能想到的如下:

  1. 它们所含有的不被胃部、肠道等分解的激素(若有)影响到我们的概率很低,比如植物激素。
  2. 根据食物链分层,离我们远的东西应该大部分位于食物链下层或者底层,它们积累的毒素相对很少。
  3. 因为它们在食物链的层次低,吃它们的话这个生物圈的能量利用率会比较高。

但是我觉得从营养的角度,人吃“健康的人“也挺好的啊。整个吃下去的话,所有元素便等比例地得到了补充(,虽然毒素也多)。为什么我说所有元素等比例地得到补充呢?可以这样想:那个人为了健康,已经按“合理的方法“吃了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然后经他的消化吸收,无用部分被排泄出去,体内各元素比例和人类身体的需求便完全一样。我们把他吃下去,虽然有些蛋白质、激素、磷脂等(虽然这么分类不科学)等可能会被消化分解,变成氨基酸吸收。但是我们得到了那些氨基酸便能自己合成新蛋白质、激素、磷脂等了吧。从最底层元素的角度来说,是守恒的,比例也恰到好处。虽然每天尝不到不同的好味道,但常年吃这一道菜,从营养角度看应该还是挺健康的?不过毒素多了或许会死的早点?

抱歉,上面的例子好像有点恶心了……


最后,思想是借来的吗?

我的思想似乎全部是借来的——因为刚出生的我,什么都不会去想;就算真的在想些什么,又因为无法表达,无人记录,现在也不会知晓。所以我的思想全部来自于他人。但有时候我又觉得,人对思想是有很强烈的选择倾向的,认同一件事情、一个观点,似乎不需要理由;否定一个观点也是。这似乎根本不需要深入考虑——在看到、听到的瞬间就可以做出本能般的决定。这就像是那个观点本身已经在心中成型了,只是通过别人的口表达出来罢了。这样看来思想又是源自内心的。我的这个看法也如同是借来的一样——古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就有这个观点了——‘我只是思想的接生婆’。

日期:2013 年 1 月 22 日

今天下午又在西区图书馆2楼晃悠,主要看了一些绘画、雕塑作品。

不得不说,一个时期,一个地点,一个风格啊……

翻开那啥拉斐尔的“平面作品”,一个感叹,“哟,似曾相识啊,基督教风格……”

再翻开“另一个忘了叫啥名字的但是是文艺复兴三巨匠之一“的作品,“哟,和刚才的一样啊,估计是文艺复兴风格……”

再翻开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哟,还一样,这尼玛是意大利风格吧……”只不过描绘男性中性的多了一点,因为他是同性恋嗯。

随便晃悠晃悠,历史留名下来的人真不少同性恋,我估计不止 5% 啊。

那个人叫啥来着,说是 20 世纪为数不多的大师,哦,刚查了,蒙德里安,他后期的“构成”系列作品虽然看着很简单,或者让人觉得没啥意思,但是我觉得挺好看,拿来做装饰不错:衣服,楼房外部,室内都可以…其实那东西画出来可不简单,不信自己去尺规作图试试… 菱形构成,椭圆构成,各种构成啊……(吐个槽:我终于知道多年后的今天我为何执迷于新房昭之的物语系列的构图了😂,主要是武內宣之负责的,回过头看,原来早就执迷了)

突然感觉人的知名度正比于奇葩程度……

高更:

alt 高更作品

蒙德里安:
alt 蒙德里安作品

康定斯基:
alt 康定斯基作品

梵高:
alt 梵高作品

毕加索:
alt 毕加索作品

日期:2013 年 1 月 21 日

流行歌曲这种固定形式的歌曲真的就那么有魅力吗?

为讨论流行歌曲的形式,我们先定义符号集合:

P:前奏,应该是 Pre 吧
I:间奏(至少超过 15 秒吧),应该是 Inter 吧
Ai:不同的 i 表示曲调一样,歌词不同的部分
H:高潮,简单点用 Highlight 吧……
E:末尾纯音乐(指超过20秒的),大概表示 Ending……
[L | I]:可选的高潮(也可能听着像低谷)或者间奏

之后 | 均表示或者,[] 表示可选。

(来自现在的吐槽:当年真的连“主歌”和“副歌”都不懂。)

大部分流行音乐格式如下:

形式 1
最朴素的 A1 H A2 H H (无前奏,无间奏,无尾声,典型的三无…)

形式 2
P A1 H I A2 H L|I H [E]

形式 3
H I A1 H I A2 H [E]

形式 4
H I A1 H I A2 H L|I H [E]
…之类的,我也列举不完了,其实我看着也眼花,不该用单个符号的…

连稍有变化的
H A1 H I A2 H [E]
P A1 H I A2 H H [E]
H I A1 H I A2 H H [E]
等等都不多啊。

另外据我小学和初中观察,大陆流行音乐多无E部分。全歌曲通常是3分钟左右。

所以第一次听到 Kalafina 的 《Oblivious》时,就觉得很奇特,当然也被吸引了:
P A1 H I A2 I {H I H} A2 E
这里 A2 后面不是高潮,而是接了间奏
然后就是大括号那一段,加括号是因为它有点奇特…算不算变化了的高潮呢,不知道…
有尾声,但是尾声前不是高潮,是重复的 A2 段
这歌曲当然不是 3 分多,是 4分23 秒,正统 3 分多的受时间限制恐怕变化不起来…
有兴趣的可以去听听…

话说 Yuki 作曲的歌曲,有些前奏或者尾声能达到 1 分多…不耐烦的肯定直接 cut 了吧…
比如《Red Moon》虽然也是 P A1 H A2 H I H E,但是 P,I 和 E 加起来目测接近 3 分钟…这感觉就不一样呀。

我也不是说定势不好,就是更想多见见 “自由的形式”而已…老是感受一样的,也没什么意思吧。

(话说省略号6个点是不是有点太长了,看着不爽啊)

0%